点击排行榜


“四个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

新闻类型:【党委离退休工作部(处)】上传时间:【2018-11-14】点击量:【177


2016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下简称“四个服务”)。“四个服务”深度契合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制度类型、意识形态和现实国情,既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背离了这个原则、脱离了这个实际、迷失了这个方向,我们的高等教育就容易变成西方高等教育的翻版,进而丧失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四个服务”既提出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目标要求,也促使我们必须在正确分析形势、妥善应对挑战的同时,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创新。

一、“四个服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为人民服务”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和“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提法,意在突出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引领着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一项管根本、管长远、管未来的基础性、科学性、前瞻性工作。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提出,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引领的基础上,不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第一,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毛泽东时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且先后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教育方针。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追求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要确保“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在高校师生中落地生根,就要通过扎实推进并创新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予以实现。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坚持贴近学生,做到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在铸魂育人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有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坚守底线的人格魅力以及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担当品质。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指示精神,在探索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过程中增强自身本领,从而满足学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在关键的“灌浆”时期,更要为学生补足思想养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使他们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真结合、真面对。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学生创设青年志愿服务等实践载体,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渠道,搭建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1993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决定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之后,青年志愿者精神迅速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标识,青年志愿者工作也成为广大青年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团结带领一代青年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志愿服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持续性不强、规范性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2015年教育部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政策指导下进一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人民群众火热生动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培育尊重人民、热爱人民、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真挚情怀。

第二,高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自觉维护党对高校的领导权。高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及其治国理政的实践需要决定的。毛泽东曾经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更要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自觉地为党治国理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要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保证高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一方面,要自觉维护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确保高校始终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和理论的牢固阵地、践行党的政治主张的坚强堡垒。一项事业能够凝聚多少人、凝聚什么样的人,首先在于领导者或领导集团能否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要使高校真正成为党领导下的阵地和堡垒,最根本的是要坚决依靠、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不断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真正凸显高校党组织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高校党委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履职尽责、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并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创造良好稳定的工作环境,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总支要履行政治责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的决定能够得以充分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高校教师和学生党支部要坚持党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高校有效发挥智库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治国理政献计献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因而在应对国内外环境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等方面仍然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智库支持。高校具有人力资源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以及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等优势,扮演着政府“外脑”和“参谋”的角色,发挥着智库作用。教育部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于2014年初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高校智库要服务深化改革的全过程,致力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引导高校智库聚焦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地把握正确方向,扎实开展科学研究,将高校智库建设成为服务于党治国理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平台。

第三,高等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保证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顺应中国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体系,是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经过我们党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但在当前的时代境遇和多重挑战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还需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独特的制度决定了我们独特的目标。如何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的长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改进的关键抓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现实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建设者为目标。一方面,要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有机融合,构建一体化的工作格局,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讲传播工作。“主渠道”重在说理,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主阵地”重在体验,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和载体,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二者需要紧密配合、高度统一、有效衔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优势,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师生的头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中强化制度自信和制度认同。另一方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平台,以理论创新促进和带动制度创新。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总是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又用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再把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及时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并固定下来,以此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平台,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者的支持力度,发挥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保证研究和教学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从而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为制度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发挥高校的“理论产出”作用。

第四,高等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聚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党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之一。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可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须长期坚持的路线与目标。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事关人才培养与民族复兴。高等教育作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必然要继续服务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确保高等教育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一环,必须与高等教育同向同行,着力聚焦人才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聚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体现在:一方面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在学生培养上的有机结合、交融贯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只重知识而不重思想的教育绝不是真正的“立德树人”,有才无德的人也绝不能称为“合格人才”。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德与才、红与专的关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同心同行,始终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只有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知识教育同向同行,才能真正完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核心任务。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平稳运行、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纷繁复杂的工作形势也对我们的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我们必须重点抓好四支队伍:(1)基层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党组织基层工作的“播种机”,是直接管理、服务学生的主力军,必须从战略高度选齐、配强。(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宣传队”,是大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丰富他们的教学手段。(3)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负有自觉投身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吹鼓手”,应该做到高举旗帜跟党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做好协同配合工作。(4)思想宣传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锋队”,他们要懂管理、善协调,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发挥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

二、“四个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结构日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不断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地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在进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既是国家最重视,同时也是挑战最大的时期;既最为稳定,同时变数也最多;工作途径、手段和载体最为丰富,同时也最需要深度整合、增强合力。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挑战,要确保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妥善应对三方面的挑战。

一是新一代师生思想变化的挑战。新一代高校学生将见证历史,并将全程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他们的成长轨迹将同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轨迹相一致。这种广阔而光明的前景使得他们在个性上展现出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善于创新等鲜明特点。但由于社会转型和大环境的变化,使得他们虽充满自信但缺乏理性基础;虽善于选择但价值标准多样;虽高度独立但合作意识不强;虽思想多变但人生方向不明。尽管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这类现象的存在也充分暴露了我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力不精准、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相对良好,绝大多数都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学历层次高,有的还具有国外教育经历,表现出视野宽广、阅历丰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与学生代沟较小、思维活跃等特点,他们作为新鲜血液使高校教师队伍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但在少数青年教师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意识弱化、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问题。一些有过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常常鼓吹“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将高校教师职业仅仅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忽视了这一职业的崇高使命和重要责任。过去高校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现在看来,其影响程度在弱化,甚至出现了“失灵”“失效”等严重问题。在新一代高校师生中出现的思想行为新表现和新特点,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提出了新挑战。能否妥善应对这一挑战,巧妙化解新时期高校师生思想行为的新问题,将直接关系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近四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上百年的现代化历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高强度的外部压力,集中表现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严重威胁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领导地位。人民论坛2016年发布的《2015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调查报告》指出,有63.5%的受访者认为,2015年社会思潮门类繁多,主张各异,不同思潮之间争论、交锋激烈;历史虚无主义表现突出,居十大思潮第二位;新自由主义已连续六年位列年度十大思潮前三位。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还不断利用国际会议、学术交流、考察访问等时机,对中方人员施加意识形态影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观。一些人通过大肆攻击党的领导人、侮辱革命先烈等手段,故意混淆视听,以达到“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的目的。开放环境中出现的多元化思潮渗透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质疑,加之个别缺乏自信、持有悲观主义情绪的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三是媒介生态不断革新的挑战。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数”。网络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求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正成为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对高校的影响日益突出,最直接的表现是学生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学生接收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媒介生态环境的深刻改变既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自媒体的普及、宣传渠道的扩展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局限于“线下”“课堂”等形式,授课时间相对固定、有限,传授的知识比较侧重理论性而缺乏与实践的结合,“我说你听”“我讲你记”“我考你背”的授课方式在大学生中已失去吸引力。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日渐式微,而借助网络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则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创新。另一方面,必须警惕西方话语霸权对国内民众媒体的严重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今天,西方国家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现代传播体系强化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话语霸权。他们借助日益密切的中西文化科技交往,利用互联网、MOOC等媒介或平台,对我国知识界、学术界、文化界等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渗透,尤其是一些基金会、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信托基金以及科技协会等以各种援助之名实施操控,扰乱人们的思想,致使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极为尖锐复杂,少数媒体已成为西方思想、学术话语在中国的“传声筒”和“留声机”,严重干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群众基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三、“四个服务”统领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中国高校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前进的重要法宝,必须结合新的工作形势和时代特点,在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和加强,在不断拓展实践工作视域中通过不断摸索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工作体系,并将其内化为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服务于各项具体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引领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又要服务于“四个服务”的现实需求。为此,以“四个服务”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点抓好三个点位。

一要抓好合力育人。面对当前挑战最大、变数最多的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想有所作为,需要全校一盘棋,努力构建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说,需要形成三个合力:(1)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合力。主渠道方面,瞄准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开展“四维并进,集成创新”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研究学生、教材、教师、教学四个维度,力争实现规律把握与教学改革、教材指导与学生接受、教师主导与学生互动、教学即时性与教育日常化的“四个统一”。主阵地方面,瞄准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核心目标,探索形成注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分层次、分阶段教育方式,因群施教、因业施教、因时施教、因势施教,形成以学生为本,融合价值导向、需求指向、发展取向的教育模式。在主渠道、主阵地衔接上,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体制机制,有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切实保障。(2)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合力。在理论研究中始终关注如何将国家意识和党的思想理论转化为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突出做好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把工作成绩转化为理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切实把理论研究与现实关怀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成为党和国家迫切需要的育人“智库”。(3)汇聚国内外资源的合力。在当前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打破固有模式,用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理念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新范式,用科学的方法和包容的情怀,提升学科创新发展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高校要培养一批既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学科功底,又有广阔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资源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型人才。

二要抓好整体布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协同攻关才能取得实效。因此在整体布局上要构建“一体化领导与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机制。一体化领导就是要在学校成立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功能进行整合,齐头并进,形成合力。高校党委是指导整个系统高效运行的中枢核心;党委和行政机构的各个职能部门是保障整个系统协调运转的关键载体;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是维系合力与其作用对象的重要纽带。专业化运行,就是要提高各方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各科教师要高度负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要深度挖掘各类专业知识型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课堂管理与教材管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最终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协同联动、合力运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要抓好薄弱群体。(1)研究生群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在本科生,这在以前研究生数量很少的情况下是可行的。现在很多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数量已经与本科生基本持平甚至超过本科生,这一群体表现出管理松散、层次复杂、诉求多样、思想固化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工作理念、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既需要国家统筹考虑,更需要高校积极探索。(2)青年教师群体。一方面,青年教师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紧密相联,他们在个人成长与现实发展上面临的生活压力、教学压力、科研压力等都会转化成为思想压力。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容易受到国外多元文化、各类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必须对青年教师群体重点关注、采取措施,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心关怀,使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文章选自《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期)



作者:


主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离退休工作部(处) 邮编:230009 电话:62901062
Copyright©2013, All Rights Reserved